吴先聪1;张健2;胡志颖3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的。大股东利用控制权编织的关联网络进行非公平交易成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不同特征的机构投资者入手,研究了独立与非独立机构投资者、长期与短期机构投资者对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进而讨论了在终极控制人不同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是否不同。实证结果表明,只有与公司没有业务联系、受政府干预少的独立机构投资者和持股时间较长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限制关联交易中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且,在体制内的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减少大股东关联交易中的利益侵占,但是,在以血缘和亲缘等纽带关系维系的家族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却不能减少关联股东的掏空行为。本文突破了机构投资者的同质性假设,揭示了组织的体制属性会影响机构投资者作用的发挥,检验了在特定情境下政府治理与公司治理作用的相互关系。
2016年06期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阅读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0 ] 陈钢1;李维安2企业基金会及其治理议题日益成为公司治理向社会组织治理转型过程中的关注焦点。本文发现,由于战略慈善、专业化慈善等多种原因,企业基金会这种脱胎于营利性企业的非营利社会组织在实现其公益使命的过程中,不仅可能沦为企业附庸,而且面临投资监管滞后、声誉评价缺失、社会监督不力等发展难题。本文认为,破解这些难题,加强法律监管固然重要,但鉴于企业基金会是与企业存在紧密联系的边界组织,且拥有不同的"四权分离"模式,因此运用治理思维设计完整的企业基金会治理体系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本文厘清了企业基金会治理边界,并详细评析企业基金会内外部治理相关方,进而构建企业基金会治理机制研究的整体框架,辨明下一步需要着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线索。这不仅能够为企业基金会治理研究提供新思路、丰富社会组织治理理论,而且能够为企业基金会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6年06期 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阅读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363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