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 保持先锋模范性:党员CEO思想烙印与企业慈善捐赠

    连燕玲1;张明发1;周琼2;郑伟伟3

    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企业中如何体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基于烙印理论,本文关注了党员CEO在企业实践中的作用表现,具体探讨了党员CEO思想烙印对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研究表明,入党经历使得党员CEO有着强烈的为人民服务和贡献社会的思想烙印,能够促进党员CEO所在的企业增加慈善捐赠。党员思想烙印的强度和持续性会受到内外部情境因素的影响,当党员CEO过往生活经历(生活在雷锋时代)和当前外部制度环境(国家政策导向)表现出与党员思想烙印相一致的特征时,该思想烙印会得到强化和维持,从而强化了党员CEO思想烙印与企业慈善捐赠之间的正向关系。党员思想烙印的感知和转化受到党员CEO与政府信息互动和个体组织权威的影响,党员CEO与党和政府直接互动的程度(政治参与)越高,越有助于党员思想烙印的持续感知和渗透。而党员CEO在组织中的权威地位(管理自主权)越高,越有利于个体党员思想烙印在组织层面上的转移和转化,这些因素均强化了党员CEO思想烙印对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效应。本文从管理者的党员思想烙印这一微观层面拓展了关于企业慈善捐赠内部驱动因素的已有研究,对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选聘机制与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1年10期 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阅读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84 ] |[引用频次:0 ]
  • “党建入章”与企业成本粘性:基于党组织治理的解释

    李继元1;汪方军1;赵红升1;舒伟2

    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有利于保障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从而提高公司的政治治理能力。通过手工收集“党建入章”上市公司的数据,以2013—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党建入章”实施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将党建工作纳入公司章程后,企业营业总成本粘性水平显著降低,且这一变动是通过缓解代理问题实现的,表明党组织治理有利于优化管理层的资源配置决策,提高成本管理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党建入章”对成本粘性的抑制作用受到企业股权结构的影响,在企业股权较分散、股权制衡度较低以及管理层持股较低的情形下更显著。研究结果为“党建入章”这一政策的实施提供了较为严谨的科学证据,丰富了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和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理论,为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有效路径探索提供更多经验支持。

    2021年10期 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阅读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59 ] |[引用频次:0 ]

创新研究

  • 数字价值创造:研究框架与展望

    孙新波;张媛;王永霞;孙浩博

    数字化转型情境下,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组合触发企业价值创造各环节发生改变,从而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创造逻辑,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数字价值创造的内涵、特征和实现机制等展开系统性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首先对比了传统价值创造与数字价值创造,界定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数字价值创造的概念内涵,并厘清其特征表现;其次,系统地归纳了数字化转型对数字价值创造核心维度的影响,深入探讨数字价值创造的变革机制;再次,系统地梳理了数字化转型下数字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实现方式和影响效应;最后,构建了数字化转型下数字价值创造的研究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扩展了价值创造的内涵和研究情境,有助于促进数字价值创造的进一步研究。

    2021年10期 3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阅读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 金融科技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了吗?

    冯永琦;张浩琳

    金融科技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商业模式,扩大了消费需求,为创新提供了机遇。本文基于消费视角,重新构建了金融科技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金融科技对创新绩效影响的门槛效应和空间特征。本文利用中国270个城市2011—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高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同时,金融科技对创新绩效存在基于金融科技覆盖广度的双重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会伴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金融科技对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更明显,溢出范围也更广;珠三角地区金融科技对创新绩效并没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地区甚至表现出空间极化效应。本文基于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的双重视角对金融科技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拓展,为我国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1年10期 5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阅读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102 ] |[引用频次:0 ]

创业研究

  • 组织间共生关系:研究述评与展望

    卢珊1;2;蔡莉1;2;詹天悦1;蔡义茹1

    构建共生关系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应对不确定环境、把握创业机会的重要策略。然而,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无法助力实践发展。通过梳理组织间共生关系的相关文献,本文首先对相关研究的时间脉络、期刊分布、研究方法、应用理论、研究对象进行归纳,厘清组织间共生关系的概念。其次,从共生关系的核心维度、共生效应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二元组织间共生关系和生态系统共生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借鉴社会网络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制度理论等解释二者的差异。最后,本文从整合性视角对组织间共生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基于“六何”分析框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有助于厘清组织间共生关系的概念及研究脉络,揭示二元组织间共生关系和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差异,为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引。

    2021年10期 6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阅读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77 ] |[引用频次:0 ]

战略管理

  • 新兴市场企业的跨界整合战略:研究述评与展望

    李元旭;胡亚飞

    新兴市场企业的跨界整合战略是指新兴市场企业不断跨越技术、产业、地理等边界,创造性地整合各种资源和能力,持续迭代产品和服务,进而形成自身的复合竞争优势。在国际化与数字化叠加的情境下,一部分新兴市场企业凭借跨界整合战略追赶甚至超越了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本文基于组织边界动态性假设,论证了跨界整合战略与新兴市场企业的天然适配性,总结了跨界整合的三维性、全球性和开放性特征,阐述了跨界整合与复合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构建了新兴市场企业跨界整合战略的三阶段动态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跨界整合战略的未来研究方向和议题,主要包括:新兴市场企业如何有效实施跨界整合战略,新兴市场企业如何应对去全球化和数字化对跨界整合的影响,新兴市场企业如何发挥跨界整合对履行国际社会责任和培养组织韧性的作用。本文的文献和理论探讨扩展了以资源基础观为代表的经典战略理论,有助于解释新兴市场企业的“弯道超车”之谜,也可为新兴市场企业的战略选择和执行提供有益的启示。

    2021年10期 8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阅读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0 ]

营销

  • 资源稀缺对消费行为的双刃剑效应:研究框架与展望

    安薪如1;刘楠1;车敬上1;王海侠2;3;李爱梅1

    消费者经常会产生已拥有资源少于所需要资源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被称为资源稀缺。已有研究发现资源稀缺可产生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可能会抑制个体对其他重要信息的关注,进而产生“管窥负担”;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个体专注于使稀缺资源发挥最大价值,进而获得“专注红利”。通过文献梳理,本文首先综述了资源稀缺的定义、操纵方式及测量方式;其次,重点分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三个阶段总结了资源稀缺影响消费行为的双刃剑效应,并且开创性地从“开源”“节流”及“代偿”三条路径阐明了双刃剑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接下来,从环境和个体两个层面梳理了资源稀缺影响消费行为的边界条件;最后,为消费者、商家及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实践建议,并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1年10期 10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阅读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人力资源管理

  • 得失之间:领导底线心智对员工亲团队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胡华1;朱征2;杨朦晰3;李艳4

    领导底线心智是指领导者为达到业绩要求的底线目标而忽略道德准则等其他需要优先考虑事项的一种思维模式。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本研究通过分析245对上下级匹配数据发现:当团队领导者底线心智程度较高时,团队成员更可能为获取本团队的利益而实施不道德行为,即亲团队不道德行为。道德推脱在领导底线心智与员工亲团队不道德行为间发挥中介作用,领导底线心智可能使员工通过在心理上将亲团队不道德行为归责于作为权威人物的领导者,或者以团队利益为指向为亲团队不道德行为开脱,而减轻道德负罪感和良心谴责。同时,团队成员对团队领导的认同程度越高,领导底线心智的上述影响作用越强。亲团队不道德行为往往会加剧团队间的不良竞争,不利于团队间协作,对组织有较大危害。本文的研究结论提示企业,应警惕和纠正领导者的底线心智,培养大局观,加强对员工的道德引导,促进团队间的良性竞争与协作。

    2021年10期 12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阅读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0 ]

公司治理

  • “瞒天过海”:集体诉讼与投资者调研——基于新《证券法》颁布的事件研究

    杨志强1;2;彭韵1;石水平3

    本文以2001—2020年期间<number>36357</number>个诉讼案件、<number>1639</number>个证券违规处罚事件以及涉诉的<number>2341</number>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执法效率和效果。研究发现,新《证券法》实施后,集体诉讼案件审理时间更短,被诉公司败诉概率更大,实际赔偿占起诉金额比例更大,诉讼公告日的市场反应更差。一旦涉入集体诉讼,公司更加倾向于在投资者调研中“隐瞒”信息,投资者获取的公司特质信息显著更少。进一步分析表明,尽管隐瞒行为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产生了“遮掩效应”,但涉诉公司并不能真的“瞒天过海”,相对于违规但未被集体起诉的公司而言,违规且已被集体起诉的公司在新《证券法》颁布后短期业绩和长期价值比实施前更差。控制内生性和进行敏感性分析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文章为中小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和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提供了借鉴,也为实现证券秩序法治手段的更迭与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启示。

    2021年10期 13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阅读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68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