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恩师爱新觉罗毓鋆教育理念的承传行践Education for All:Inheriting,Practicing,and Passing the Baton of My Cherished Mentor Aixinjueluo Yu-Yu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陈明哲
摘要(Abstract):
<正>前言从就读博士班时期的马里兰大学,到任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再到现在的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离乡赴美转眼已三十余年,教学与教育始终是我的核心工作,教过的学生超过万人且遍及世界各地与各行各业。每一年,学校都例行性地迎新送旧,我也经常收到毕业学生的回馈,但是,每当有学生告诉我,当年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观念或某一段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明哲
DOI: 10.16538/j.cnki.fem.2019.01.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国际管理学会(AOM)每年会从散布于100多个国家的20 000多名会员中,选出一位“杰出教育家终身成就奖”(career achievement awards for distinguished educator)得主。
- (2)“终日乾乾”出自《周易·乾卦》,就是与时精进、敬业不懈的意思。
- (3)在此仅列出几位老师(或益友)做代表。如:当年鼓励我出国的姜占魁教授(前中兴大学法商学院)[请参考:“Reflecting on the process:Building competitive dynamics research”(Chen,Ming-Jer),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7(1):9-24],亚洲最早一批在美国取得管理博士学位的许士军(元智大学)与司徒达贤(政治大学)两位教授,我在马里兰大学读博士班时的Professor Samuel Kotz[请参考:“Sam KotzTeacher and Mentor”(Advanc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tatistics:A Volume in Honor of Samuel Kotz,Norman L.Johnson and N.Balakrishnan(eds.),John Wiley&Sons,lns.1997)]与Professor Frank T.Paine[请参考:“Reflecting on the process:Building competitive dynamics research,”(Chen,Ming-Jer),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7(1):9-24],以及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时,Professors William H.Newman[请参考“In memoriam:Remarks in Remembrance of Professor William H.Newman”(Academy of Management News,December 2002)]与N.T.Wang(王念祖教授)两位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 (1)请参考许仁图:《长白又一村》(高雄:河洛图书出版社,2012年),张辉诚:《毓老真精神》(台北:印刻文学,2012年),李淑珍:《毓老时代的开阖起落》(收录于《夏学论集(壹)爱新觉罗毓鋆先生百岁晋拾纪念》,台北:中华奉元学会,2017年,第57-129页)。
- (2)原文出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 (3)台东是位处台湾东南部的偏远县份,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一直到十七岁才离开。
- (4)毓老师讲学以《大易》《春秋》为本经,“四书”为入门,曾讲授《诗》《书》《礼》,以及《荀子》《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孙子兵法》等各家要籍,也讲授《人物志》《资治通鉴》等书。
- (5)在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毓老师除了在台湾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如前“行政院长”江宜桦、已故英业达集团总裁温世仁等人)外,也指导了许多在美国声望卓著的汉学家,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学院的创办人鲁道夫(Richard Rudolph)、哈佛大学的包弼德(Peter K.Bol)、芝加哥大学的孟若(Donald J.Munro)、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席文(Nathan Sivin),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已故的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教授等人。
- (1)爱新觉罗毓鋆讲述,陈絅笔记:《毓老师讲论语》(下册)(台北:中华奉元学会,2015年),第231-232页。毓老师所说的“乱制”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家天下”、世袭制度,都不合于尧舜时代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准则。
- (2)原文出自《礼记·郊特牲》:“天下无生而贵者也。”
- (3)《礼记·仲尼燕居》记载,孔子说:“礼也者,理也。”《春秋公羊传》,隐公三年四月:“讥世卿,世卿非礼也。”意思是,依照礼,一个国家的官职,公卿、大夫、士,从上到下都应该选贤而用,不应当世袭,父死子继。
- (4)孟子曾经引述孔子得意门生颜渊的一句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就是说,舜是人,我也是人,只要发愤有为,都能和舜一样的有成就,所以,孟子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传承孔子思想的颜渊、孟子有这样的想法,可以推知孔子必然有如此的主张。
- (5)这是毓老师对“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礼记·表记》)的解释。“仁”也有“人”的意思,《中庸》记载,孔子答鲁哀公问政时说:“仁者,人也。”
- (6)请见钱穆:《论语新解》(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4年),第454页。在此段引文之前,钱穆对“有教无类”有所解释:“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
- (7)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 (8)清末民初学者辜鸿铭曾说:“盖天下事非明理之为难,知所以用理之为难。”(《张文襄幕府纪闻·权》)
- (1)“知至至之”出自《周易·乾卦·文言传》:“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知至至之”的意思是,知道自己可以到达的最高目标、境界,而且致力达到,不是空谈理想而已。
- (2)孔子、孟子都以“射箭之道”来比喻反求诸己的重要性。《礼记·射义》指出:“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并援引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孟子也有“仁者如射”“反求诸己”的相同说法(《孟子·公孙丑》)。
- (3)典故出自《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1)这里所说的“一”,是指“精一”。“精一”是我对《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句的撷取,也是我一生为学处世的圭臬,并将它译成“the power of‘one’”,带进西方的企业管理中[参见陈明哲:《精一管理:企业永续经营的生生之道》,《清华管理评论》,2016年第12期,第90-91页;“Using the power of‘one’as a business practice”(Chen,Ming-Jer),The Washington Post,July 8,2012.]。什么是“一”?什么是“精一”?我很难做出精确的定义。简单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质、特质,都有一个内在力量,能促使我们在日常的各种活动中发挥最优的效能,这就是“一”的作用。当我们将“一”淬炼到极致,或者说“一招用到极致,就成绝招”,就是“精一”最简明的意思。“精一”可以让我们与自己进行对话,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进而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时,依此思考、甄别、取舍,做出连贯一致的决定。精一的重要性毋庸待言,为了阐扬此一理念,一群曾经上过我的课的学生更在2017年自发性地成立了精一学堂。
- (2)韩冬:《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陈明哲先生侧记》,《复旦大学EMBA》,2011年夏季刊,第78页。
- (3)这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苏勇教授的观察与美言,苏勇教授说:“EMBA的学生都是成人,都是各种‘领导’,有着一定的地位、财富和权势,所以形成很强的思维定势,而且往往有着‘成功者的自负’。而陈明哲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各种方式谦虚、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而且这种谦虚、平等是发自内心、非常真诚的,正如中国先贤所言:‘欲胜人者先自胜,欲卑人者先自卑’。再加上陈教授的‘国际大牌’身份,学生更觉其难能可贵,备受感动,所以会有分手时的依依不舍,会有最后时刻的‘热泪盈眶’。”请见:苏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听陈明哲教授授课有感》,《复旦大学EMBA》,2011年夏季刊,第76页。
- (4)此句是韩愈《师说》的名言,其前后文为:“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5)1987年,“天德黉舍”易名为“奉元书院”后,毓老师即不断阐扬奉元的意义,如:“奉元文化,民胞物与,人人皆可为尧舜,亦即群龙无首”(参见许仁图主编:《礼元录〈毓老师说〉》,高雄:河洛图书出版社,2012年,第191页);“奉元,得止于元”;“要以‘元’化际与界,天下一家,一统”(参见陈絅笔记:《毓老师讲学庸》,台北:中华奉元学会,2014年,第44页)。上面所说的“民胞物与”,出自北宋·张载《西铭》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毓老师这么解释:“民(人)与物都是同根生”,“树立发掘同根情,才能发挥同根爱”(参见许晋溢笔记:《毓老师讲中庸》,台北:中华奉元学会,2013年,第237页)。所谓“同根”,意即天地万物(包含人类)的共同根源就是“元”。至于“群龙无首”,老师说:“天德不可为首也(《周易·乾卦·象传》),大家都不争领袖,才能奉元,奉元才能天下一家”。其缘故是人人都有“龙德”,每个人都是“龙”,都有相同程度的德,不争领袖,所以能见(现)“群龙无首,吉”,由此达到天下一家(参见蔡嘉麟:《略论奉元理念与孟子思想要点》,收录于《夏学论集(壹)爱新觉罗毓鋆先生百岁晋拾纪念》,台北:中华奉元学会,2017年,第271-272页)。其实,“群龙无首”也可比喻为每一个人都是CEO,用英文讲就是“leaderless leadership”,亦即没有领导人的领导。
- (1)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在线授课,并将课程内容、讲课视频公开于网络的教学形态,日益普及。网络教学让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零时差地共同学习,因此,不但课程的学员数可能巨量地增加,求学者的身份类别也更为多样。网络教学可视为“有教无类”理念的一种时代新面向,在此当中,教师如何去应对更复杂多样的学习需求,并善尽如同传统课堂中“伴读”、教学育人的职责,是我这几年持续思考的课题。
- (2)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在管理学类数百本管理学术期刊中,仅承认其中的四个期刊为“研究”(research)。[请参考:“Becoming ambicultural:A personal quest─and aspiration for organizations,”(Chen,Ming-Jer),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4,39(2):119-137.]。
- (1)达顿商学院的同事专注教学,比较不看重研究发表。几年前,我个人在A级期刊发表的文章篇数竟占全院六七十位教授总和的32%。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但也清楚地说明了我们学校以教学为使命与专注的独特性,有其特殊意义。
- (2)请参考:“The research-teaching‘oneness’of competitive dynamics:Toward an ambicultural integration,”(Chen,Ming-Jer),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8,35(2):285-311.
- (3)请参考:“The business school‘business’:Some lessons from the US experience,”(Pfeffer,Jeffrey and Christina T.Fong),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41(8):1501-1520.
- (4)如何贯彻把教学(育)与研究当作“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的概念?一方面要“精一”,另一方面则是“执中”(双融)。简单地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例如一辈子只做一个研究主题,把这个主题做到极致,就是“精一”。面对看似对立冲突的教学与研究,能够执守中道、调和两者,做到双融、发挥加乘的效果,就是“执中”(参见:吕力,《管理学研究的“精一”、“双融”和“经世致用”:对陈明哲的访谈》,《管理学报》,第13卷第1期,2016年1月,第1-6页)。
- (5)“无所不用其极”、“无入而不自得”分别出自《大学》、《中庸》。根据毓老师解释,“无所不用其极”的意思是,没有哪个地方不用最高段的办法、最好的修养来处理各种事务。“无入而不自得”则是说,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要坚持自己的理念志向,认真践行,最终达到自己的志(自得己之志)。
- (1)《中庸》原文是:“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同样指反求诸己、从自己做起的意思。
- (2)毓老师也经常训诲,很多人想流芳百世,但是回顾历史,真正能被后人怀念的有几人?真正能留下的是什么?其实只有“德”。“德”不是嘴上说的仁义道德,而是有实际作为,能够惠及他人。简单来说,德就是行的总和,因此我们常说德行、德行。老师最常举晚清名臣林则徐的例子:林则徐曾被革职、发配新疆充军,他未曾丧志,主动负责修筑并推广“坎儿井”(荒漠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农业生产因而大规模地发展。当地民众感念他的功劳,称之为“林公井”或“林公渠”。
- (3)这段视频是同门师兄弟于老师逝世后制作的追思纪念专辑,大部分是老师最后两年上课录像的剪辑。后来,经由当年的天德黉舍同窗好友台湾大学孙中兴教授协助翻译,加附英文字幕,对海外宣扬老师的教诲贡献良多。[“Becoming ambicultural:A personal quest─and aspiration for organizations”(Chen,Ming-Jer),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4,39(2):119-137.]